伯夷、叔齐不食周黍
伯夷、叔齐不食周黍
在中国古人的眼中,朝代的更替就意味着天命的变革,民间所谓“气数已尽”,终是无法挽回的事。新的天子登基,不仅要更改年号,而且要改易百姓服饰的颜色,甚至还要“改正”———重新选择一个月份作为新的正月,也就是变革时间。
这一切措施都有着强烈的了结旧账、另谱新篇的意味。也正因为如此,古时“家国同构”的伦理讲究一个“忠”字,个人的生命是和他所生长居栖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即所谓“世受国恩”。一旦遭逢亡国之痛,忠贞之士纷纷以身死殉旧朝,就是因为不愿做“两截人”。
商周之际,周文王之子姬发率大军讨伐商纣,伯夷和叔齐拦住大军,苦苦劝说:“作臣子的讨伐君主,这算是忠吗?”
有人提议将他们抓起来杀掉,军师姜太公说:“这是义人啊!”就放他们走了。后来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,伯夷和叔齐因为耻于吃周朝的粮食,就躲进首阳山里,靠采集蕨、薇一类野菜度日。有个妇人对他们说:“你们仗义不吃周朝的粮食,可这些野草也是周朝的呀!”伯夷和叔齐听到这话,就连野菜也不吃了,不久饿死在首阳山。
伯牙子期会知音
在我国音乐史上,《高山流水》是一支著名的古曲;在音乐鉴赏理论中,“知音”是一个重要概念。而这支名曲、这个概念,都与俞伯牙和钟子期密切相关。
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,楚国人,在晋国为高官,称“上大夫”。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,偶遇一位年轻的樵夫偷听他的演奏,便有意考考他。
俞伯牙抬头望见了高山,就在琴声里表现出山的雄伟高峻,樵夫听了,马上说:“巍巍乎意在高山!”俞伯牙又面对江水,在琴声里表现了江水的汹涌奔流,樵夫听了,说道:“荡荡乎志在流水!”俞伯牙大喜过望,说:“你可真是我难得的知音啊!”这才想起问樵夫的姓名,知道他姓钟,名子期。二人忘却了彼此社会地位的悬殊,结为兄弟,约好明年再会。
可第二年俞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时,钟子期已经离开了人世。俞伯牙痛不欲生,跪在钟子期的坟前,弹了最后一支曲,然后便把瑶琴摔了个粉碎,表示从今以后再不弹琴。因为痛失真正的知音,弹琴还有什么意义呢?